2019年10月24日 星期四

[數學遊戲]三劍客(搭配單元:二上 利用乘法公式做因式分解)

活動名稱:三劍客
活動時間:一節課
運用概念:利用乘法公式做因式分解
所需器材:每組一副卡牌(60張)
與教學內容關聯性:★★★★★
趣味性:★★★
教師操作難度:
學生操作難度:★★★
活動可套用性:★★
推薦度:★★★★
檔案下載:限時分享至2019.11.30(需彩印自行裁切,牌背可有可無)
構想來源:魔法風雲會、Sushi GO、撿紅點
協助測試學生名單:林雨璇、李佳蓉、陳麗亭、陳麗君
共同創作者:臺中市西苑高中國中部 陳政諺老師、南投市南崗國中 曾秀玉老師
設計過程:
上個週末臺中夢研習中的空檔時間,
秀玉老師跟我提到他們學校實習老師選擇「利用乘法公式作因式分解」作為教學演示的單元,
我一聽到就覺得「天哪,這是一個很難上的地方耶!」
就我以往的經驗,就只能講述呀!
在黑板上寫下一個不能用「提公因式」解決的二次三項式,
辨認前後的aa、bb及中間的2ab後進行因式分解。

接著我和秀玉老師討論了一些教學脈絡上的問題,
並開始著手進行活動設計。
對我而言,我認為這個地方最關鍵的仍是找出三劍客(aa、bb、2ab)。
因此我從找出三張相符的卡牌方向下手,
隨手設計了一些題目卡牌,
並與秀玉老師以及政諺老師開始進行測試及修正,
當天下午就有了初步的鶵形。

測試的卡牌

我星期一立馬重作了60張卡牌(如上圖),
利用中午時間請三年級的四個孩子協助測試。
再經過一些思考及測試後將卡牌設計成了2.5公分x8公分的大小,
以減少製作的成本。
(如果用名片大小的話需要7張A4,
用我最近喜歡的正方形需要5張A4,
用這個大小可以持握又可以清楚看到牌面資訊,只需要3張A4。)

註1.
這個活動用做八年級3-2「利用乘法公式做因式分解」的教學,
但只用來訓練和與差的平方,沒有平方差。
註2.
根據三年級學生的測試,
這活動對中下程度孩子有難度。
由二次項及常數項去找一次項比較簡單,
由二次項和一次項去求常數項就難上許多。
所以遊戲能不能發揮效果目前未知。

先黑白列印試看看紙張及字體大小適不適合

拿在手上會有些重疊,
會遮住重要的次方部分。
但是分色後這個問題可以輕易解決。
卡牌實品,牌背為「和的平方」及「差的平方」兩條公式。

三色的好處為美觀、便於辨認,
以及強化三個組合成和(差)的平方的概念。
其中二次項的牌以紅色製作。

一次項的牌全部都是黃色。

常數項的牌為綠色。
二次項的卡牌總覽


有一系列桌遊也是長條型的卡牌。
(圖片取自:https://panmarket.asia/product


遊戲玩法:
一、練習階段:(組內異質合作)
將60張牌發給每個異質分組的小隊,
在時限內盡可能排出最多的完全平方式組合,
讓孩子比較熟練式子的轉換。

二、遊戲階段:(組間同質競賽)


玩法一:
(玩法一類似魔法風雲會小型比賽拆包抽牌以及Sushi go的集牌規則。)
四人一組,每人均分15張手牌。
每位玩家從手牌選一張翻開置於自己面前的桌上,
每位玩家完成後,大家將剩餘的14張手牌傳給右邊的玩家。
以此步驟進行,直到每人面前的桌上都有15張牌。
計分方式:
1.每組完全平方式獲得15分,
2.每種相同顏色的第一張值1分,
第二張值2分,第三張值3分,第四張值4分,第5張後的牌不計分。
3.每張牌不得重複計分。

計分範例:
15x4+1+1+1=63分

15x3+(1+2)+(1+2+3+4)=58分

15x3+(1+2+3+4+0+0)=55分

15+1+(1+2+3+4+0+0)=(1+2+3+4+0)=36分



玩法二:
(玩法二類似撲克牌遊戲「撿紅點」)
玩法二規則說明投影片下載(感謝簡家芳老師製作及提供)

1.
同質分組4人對戰,一桌一副卡牌。
將60張紙牌洗勻,發給每人7張手牌。
再翻開4張置於桌面,其餘28張置於中間作為牌庫。
2.
決定一名起始玩家,每個人在其回合中執行兩個動作:「出牌」及「翻牌」。

(1)出牌:
回合玩家從手牌中選擇一張牌面朝上打出置於桌面。
若桌面上有三張組合成完全平方式(省略加減號),
則唸出因式分解的結果,將這三張置於自己面前(不是作為手牌使用)。

(2)翻牌:
出牌後從牌庫頂翻出一張,
若能與桌面上的牌搭配出完全平方式,
則再收回自己面前,
不行則放於桌面。

結束「出牌」及「翻牌」兩個動作後輪到下一位玩家的回合。
所有人打完手牌時遊戲結束。
註:
如果看不出桌上有可搭配的組合則不能收牌,由下一位輪到且發現的玩家收牌。
3.
回合結束時,每一張面前的牌可得一分。

大溪國中陳詩韻老師測試照片,
好棒的牌架。


玩法三:
採用桌遊「醜娃娃」的玩法,
60張牌洗勻後置於桌面中央作為牌庫。
玩家輪流翻牌到桌面上,
只要出現三個可以配成完全平方式的組合,
先拍出這三張牌並講出其轉換的式子者可以獲得這三張牌。
例如桌面上同時有4x^2,4x和1,
可以拍這三張喊出「2x+1的平方」
(我自己在教是沒有唸括號啦,但是會用手包出括號強調。)

實施心得:
活動照片:
夥伴回饋:
[2019.11.12 曾秀玉老師 類撿紅點玩法(玩法二)]

[課堂實踐]公式因式分解
[活動器材]每組牌卡一副
[活動時間]一節課
[活動流程]
1、分組,一組最洽當人數4人
4人:每人7張,翻開4張,海底:28張,出牌,翻牌剛剛好,最多完成20組
3人:每人9張,翻開6張,海底:27張
5人:每人5張牌,桌面翻5張,海底:30張,所手上牌出完後,海底還有5張,每人翻一張
2.遊戲機制:揀紅點
3.出牌,或從海底翻出的牌,恰可組成和的平方即可收牌,結算時看誰的組數多,誰獲勝。
[活動心得]
1.原本以為揀紅點是普及的遊戲,結果班上竟然有約一半學生不會玩,只好先花時間教他們玩揀紅點
2.剛開始學生不熟,桌上會有很多可湊成組的牌沒有人拿走,需要多玩幾次才能熟練,所以,要求學生一開始要帶著紙筆,寫下來會比較清楚那些可組合

[2019.11.14 陳冠安老師 類Sushi Go玩法(玩法一)]
[課堂實踐]公式因式分解(源自曾秀玉老師)
[活動器材]每組牌卡一副
[活動時間]一節課+半節課
[活動流程]

乘法公式已經教授完畢,為了讓學生能更清楚看到常見的乘法公式的係數,讓學生再次複習一次,原先半節課本想讓學生進行撿紅點,但學生真的不太會玩撿紅點,所以在混亂中結束了,在不順暢的過程中,腦海中想到慶鴻老師提供的另一種玩法,利用中午時間先請4位孩子操作一次流程,4位孩子一致認為,第二種玩法比較有趣,於是再利用了一節課讓孩子玩了一次,遊戲規則:每人先拿15張(有一組3人/20張),先翻開一張之後,再將其他牌組傳遞給下一位,直到大家牌面都是15張之後就可以算分,讓每一組都操作2次,二次總和最高分的同學可獲的王子麵一包,結束之後再進行一題乘法公式的進階題,雖然不是每一位同學都能解出來,但經過旁邊的同學提點,也能立刻看到乘法公式的係數關係來解出,令人欣慰,更開心的是,下課的時候,一位小男生跑過來跟我說,你好厲害,xxx同學上數學課都部會睡覺呢!感謝數咖團隊的每一位夥伴,謝謝你們





[2019.11.15 簡家芳老師-玩法二及自創接龍玩法]
資料來源:陳政諺、曾秀玉、蔡慶鴻老師
數學概念:乘法公式
時間:一節課

教學活動:
1. 利用PPT說明
• 一組四人
• 一人7張手牌,4張桌牌,其他為牌庫
• 一次出一張牌
• 出牌後,從牌庫翻一張,當桌牌
• 遇到能形成乘法公式的組合就吃牌
2. 乘法公式組合示範
3. 乘法公式暖身
4. 乘法公式組內學習:撿紅點
• 利用撿紅點的機制,讓學生了解並熟練卡牌規則
5. 遊戲進行到一半,請小組搶答發表答題技巧,藉以幫助還無法進入狀況的學生繼續進行撿紅點遊戲。
6. 競速比賽---接龍
 接龍,必須將黃牌用完。完成的小組請下一組的高手檢查,正確無誤回報老師 ,取前三名
 成績計算
第一名:+50分
第二名:+40分
第三名:+30分








[教學活動]點、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(搭配單元:三上 圓)(本文未完成)














2019年10月22日 星期二

[數學遊戲]太空探索(搭配單元:二上 最簡根式)

活動名稱:太空探索
活動時間:10分鐘至半節課
運用概念:百數內的最簡根式
所需器材:每兩人一個底盤,一副紙卡(48張)、分持7個不同色圓幣。
與教學內容關聯性:★★★★★
趣味性:★★★★★
教師操作難度:
學生操作難度:★★
活動可套用性:★★★★
推薦度:★★★★★
構想來源:Boo Bump Halloween Math Game (Addition)
圖檔來源:Winchester Lambourne
協助測試學生名單:林雨璇、李佳蓉、陳麗亭、陳麗君
檔案連結:點我下載
實施流程:

遊戲底盤
1.
兩人對戰,每個對戰組合發給一個底盤,一副紙卡(48張)及兩人各7枚透明圓幣(兩人分持不同色,沒有圓幣也可以用不同幣值的硬幣代替)。

48張紙卡配置
2.
決定一名玩家開始,洗牌後抽兩張牌,
從這兩張牌中選一張化為最簡根式,
並可將自己的一枚圓幣置放於底盤對應的同類方根圖案上
(例選擇根號27則放置圓幣到根號3的火箭上,
根號64可選擇放在地球或太陽上,但不能兩個都放)。
之後將兩張牌重新洗進牌堆,
輪到另一名玩家抽兩張牌,選一張後再將圓幣置放於對應的圖案上。
3.
如果選擇的圖案上有另一名玩家的圓幣,則可以將他的圓幣踢回他的手上。若有一個圖案上有兩枚同一玩家的圓幣,則此圖案被佔領,不能再放置任何的圓幣。
4.
先將自己手上圓幣出完的玩家獲勝。

註1:
本活動不適合三人以上對戰。
註2:
卡牌數量比較多,可適度調整減至24張。
註3:
可改編為另一種玩法,
不用紙卡,每次投擲三個十面骰。
擲骰者可以自己搭配二位數。例如擲出1、3、6,
則可以從根號13,根號16,根號31,根號36,根號61,根號63六個中選出一個來化簡。
(不能選擇00)

實施心得:
化為最簡根式的過程需使用到因數拆解,
孩子們習慣以短除法及質因數來進行拆解,
即使我前半節課已經示範了更佳的拆解方式(先找裡頭有沒有藏著4、9、16、25等完全平方數),
但數感不佳的孩子還是很難走捷徑(48看不出是16的3倍,72看不出是36的2倍,連根號64都要短除法…等狀況),
所以每抽一張牌都需要花一點時間才有辦法確認是誰的同類方根,
因此遊戲過程中有些遲滯,流暢度不佳。
應該要等實施過易根玉米再來玩會比較適合。
另一方面是我第一場讓較不熟識的人來對戰,
也少了一點互相佔地盤的趣味。

活動照片:
兩人一副紙卡,代表全班需要14副紙卡,喔我的天!
以小方塊來作為玩家標記物。

貼心的小螞蟻幫我分色塊。
















2019年10月21日 星期一

[教學活動]普異疑補(搭配單元:新名詞或概念介紹)

今天進入根式的運算,
要介紹根式時突然想起前兩天臺中夢時講師群們說的,
我們總是習慣直接告訴孩子一些事情,
孩子沒有思考及探索的可能,
老師也就少了發現孩子盲點的機會。
所以我突然就有了一個想法。

我簡單介紹根式的意義之後,
舉了兩個例子:「根號3-7」及「3乘以根號5」。
請孩子在不翻開課本的情況之下,
與同組的人討論舉出五個根式的例子。
這五個例子必須包含三類:
1.普(以綠色記錄):普通平常,沒什麼特別的例子;
2.異(以橘色記錄):異想天開的,你認為這是根式但別組想不到的例子;
3.疑(以紅色記錄):你們認為這是根式,但不肯定是不是的例子。

每組將答案寫在黑板後,
我先從綠色部分帶大家走一遍,並提出其中一些特別或需要注意的地方。
再帶大家走橘色部分,最後走紅色部分並加以澄清。
因為根式的定義非常的簡單:「有根號的算式」,所以基本上有寫都對。
但我發現即使有一些特別的例子(根號裡有根號的),
他們在根號前面都沒有數字(因為2-1本來就還沒有幾倍根號幾的例子),
也沒有在分母出現任何的根號,
所以我請他們翻開課本,在2-2隨處翻翻,
找一下有沒有自己沒想到,其它人也沒寫在黑板的例子。
再用藍筆補充在黑板上。
這時候他們的例子就比較完整了,也讓我順利引入了本節的重點。

因為沒有太多的框架,
孩子在只知道一點點的情況下把心中的想法完全寫出來,
「普、異、疑、補」四區塊讓孩子發散思考,
並讓老師能夠針對誤解來引導,
也可以找出孩子特別的想法,
我覺得是很簡單又很棒的一個教學活動。

因為是臨時想到的,所以應該還可以有進步的空間。